媽媽我從小軒還沒滿月就開始兩人的共讀之旅,在小人眼晴只比較能辨別黑和白的階段,就塞給他色彩,其實媽媽我並不是想要他才來到人世間沒幾天就開始讀書認字,也從沒想過要贏在起跑點上,那到底為什麼要跟這麼小的小人共讀,其實就不過是希望小人在吃喝拉撒睡外加他善長的哭鬧之餘,來點休閒娛樂,順便也跟他分享媽媽自己喜歡的事物。媽媽愛看書、愛買書和愛說故事,且收藏的兒童書終於可以服務它們原來該服務的讀者,內心非常開心,書是很棒的東西,不但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更可以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適不適用在這麼小的小人身上,媽媽不知道,那也不是我主要的目的,媽媽我喜歡躺在小人身邊,跟他說說書裡的故事,看著他應該搞不清眼前事物的雙眼轉呀轉,好像在回應的樣子。因為媽媽自己喜歡書和閱讀,也私心的希望小人會喜歡,所以趁他還無反抗能力時,就先跟他共讀,讓他從小認識書、進而可以發現閱讀的樂趣。
要發現閱讀的樂趣,就要先從認識書、學會看書開始,所謂看書,除了故事內容外,還有看"書"這樣東西,包括:
什麼是書?
書的組成
要怎麼看書(如何操作)?
書裡文字和圖畫
要了解以上這一切,是靠經驗累積,透過和小人這兩年多來的共讀,很幸運的,我得以有機會觀察他是如何學會認識書和看書。
什麼是書?=>對小人而言,書是他可以看到很多事物的地方,大部份是他不知道的,有些是他知道的,但不管知不知道,從他可以說出「這個」兩字代表問「這個東西是什麼」後,他就愛指著書裡圖像問問題。
要怎麼看書=>翻頁,從未滿週歲前跳著翻到一歲多時知道書是要一頁一頁翻,到2歲多時知道媽媽漏唸了某一頁。至於了解故事內容,在小人未能說話前,我始終不清楚他是否了解故事內容,約末兩歲半語言大爆發後,藉由共讀時母子間的對話,我知道小人是了解故事內容,不懂的部份他一定會提出疑問。而也在他兩歲半後,媽媽在共讀時都會指著書中的英文字,所以他可以知道這些字跟這一頁(或是這個圖像)的圖是配對的。
書裡的文字和圖畫 => 未滿週歲前的焦點都是圖像,一到二歲時期媽媽在共讀時並沒有在文字上多著墨,但小人應該是有注意到文字的存在,只焦點還是在圖像上。二歲半起的共讀媽媽會指著書上的(英文)字,所以小人發現了標點符號,因為長得像打棒球的驚嘆號很吸引他的目光,圖像仍是焦點,但會指著字要媽媽唸。
書的組成=> 這點是我想要多作說明的,透過這兩年多來的共讀,小人知道書有封面、扉頁、封底,他或許不知道它們的名稱,但他知道他們的功能。
而我個人覺得這和媽媽小人的共讀習慣有關,我們的共讀習慣讓小人去注意到「非書內容」的部份,每次共讀,我們一定從封面開始,媽媽會指著封面唸書名和作者名,然後才翻頁,一歲前幾乎就是媽媽負責翻頁,後來就由小人漸漸接手,到現在有時他還會翻回媽媽漏唸的那一頁。有些扉頁沒有圖像,有時媽媽會指著字再唸一次書名,遇到有圖像的扉頁,在小人不會說話時,媽媽會特意停留一下,而小人還真的配合的盯著圖看,在小人會說話後,母子倆會討論一下、或是小人自己盯著看好一會兒,然後才進入書的內容。約末小人兩歲半左右,每次翻到封底他自己會說:「已經看完了。」,我從來沒有告訴他故事到封底就結束了,但藉由長期的共讀,他知道翻到這一頁就是結束了,也或許他注意到每次翻到這一個頁面,媽媽就停止說話。翻到封底故事是結束了,但對小人還不是,他會開始研究封底的圖像,我也是到他會開口說話時,才發現原來他有研讀封底的習慣,某次我們共讀完《Fox's Socks》written by Julia Donaldson & illustrated by Axel Scheffler,他拿著書,指著封底上面的Rabbit's Nap, Hide-and-Seek Pig和Postman Bear說他要看,因為我們家裡只有Postman Bear,所以只能共讀這一本書。相同的事情發生在《Spot Goes to Park》 by Eric Hill和《How Do Dinosaurs Learn Their Colors》by Jane Yolen & Mark Teague,還有在翻閱《Oh, David!: A Pocket Library》時,會認真研究小書封底的四本David相關書,然後指著《It's Christmas, David!》跟媽媽說:「是耶誕節!」,而這三本小書如果照設定順序放到書盒裡,從側邊可以看到由三本書組成的David的小臉,小軒兩歲半後的某天,突然發現了這個隱藏機關,跟媽媽說:「是臉耶!」,然後笑的很開心的一一把書照順序排回去。
媽媽和小人從小人躺著共讀到小人坐著,然後讀到小人會走了,到現在小人會用言語表達自己,我們的共讀仍持續著,也還會再繼續下去,媽媽我非常享受從親子共讀來看小人的成長,小人每天都有新發現,而媽媽每天都等著領驚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