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童書改編電影專輯】

 如果你相信,就一同來搭乘《北極特快車》!

 撰文/閻雅萍

 列車要往哪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不要坐上去?
 

 
搬上大銀幕

        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都會對某些事有所質疑,或是遇到自己的信仰受到試煉的時候,1986年凱迪克大獎得主克里斯•凡•艾斯柏格(Chris Van Allsburg)的《北極特快車》(The Polar Express1985)是一本探討信念的圖畫書,藉由小朋友隨著年齡增長,質疑聖誕老人存在的真實性,表達人們不要因為長大,就去了好奇心,雖然肉眼看不見或無法理解,但仍應堅持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事。

         《北極特快車》的故事200412月初搬上大螢幕,不過這並不是克里斯•凡•艾斯柏格的書第一次被搬上大螢幕,他的另一本凱迪克金牌獎《野蠻遊戲》(Jumanji1982)1995年被改編成電影,由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主演,而在2005年,他的《迷走星球》(Zathura2002)也被改編為電影。
        
        故事性強、文字敘述細膩、繪圖給予讀者的想像空間大,是克里斯•凡•艾斯柏格繪本的主要特色,而這也是吸引不同電影製作人相繼將他的繪本改編為電影的主因。而這三大主要特色,也是得以讓《北極特快車》的編劇及美術設計,成功地以艾斯柏格的文字及圖像延伸出一部充滿冒險,但又溫馨的電影。

電影情節之一
~強調友誼

        由於艾斯柏格的《北極特快車》受限於圖畫書
32頁的格式,並沒有辨法仔細及強化情節的鋪陳、或是再特別強調所要傳達的主旨,使其更具說服力;但也是因為受限於圖畫書的格式,使得《北極特快車》的故事得以簡潔的呈現,而其主旨也清楚的表達。
        同樣是一位小男孩在聖誕夜搭上火車前往北極,驗證心中對聖誕老人存在的質疑,電影卻有不同的表現手法。在繪本裡,故事情節只是用一個事件──搭火車去北極──探討小男孩的信念;然而在電影裡,情節是由許多事件串連而成,而這些多數沒有出現在書裡的事件,亦或從圖像延伸出,亦或從文字,目的是為了更深刻地描繪主角男孩,進而突顯他的個性。
        
        電影從繪本裡的
第三個跨頁圖中延伸出多個孩童角色,例如,小男孩比利。主角男孩拉了車廂裡的緊急剎車,就只為了讓比利上車,而這個事件描繪出他的樂於助人。黑人小女孩也是新增的角色,這個角色主要是幫助刻畫主角男孩的好奇心,男孩以黑人小女孩將車票遺忘在座位上為由,跟著送熱巧克力的她到隔壁車廂,此外,當列車長以黑人小女孩沒有車票為由,將她帶離車廂,主角小男孩偷偷地尾隨其後,就像當初他因好奇,而登上了北極特快車。


        
        而主角男孩、比利、黑人小女孩三人之間的友誼,也為《北極特快車》的故事增添了一個新的主旨
──友誼,人是群居的生物,友情可幫助人變得堅強,孤獨的比利因為交了新的朋友,變得開朗了。

電影情節之二~強調信念

        流浪漢和小男孩互動的埸景,應該是為了強調《北極特快車》故事的主旨──信念。話說眼見為憑,但看到的是真實存在的嗎?而沒有親眼看見的,未必不存在,重要的是,看你相信與否,就如同列車長對小男孩說的話:「列車要往哪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不要坐上去。」

        雖然,主角男孩和流浪漢在火車屋頂的互動,以及尾隨列車長和黑人小女孩穿梭在車廂間的情節,讓電影的故事情節顯得有點累贅,不過,這些多出來的事件卻清晰地勾勒出小男孩個性的特質,對於聖誕老人會選擇他送出第一份聖誕禮物,提供了較具說服力的理由。

文字敘述vs.圖像呈現
 

        《北極特快車》的繪本是以第一人稱的觀點敘述,大量描述場景的文字裡並沒有太多的對話。雖然電影裡保留了小男孩第一人稱的觀點,不過,由於電影的特性使然,影片是以對話呈現,原本藉由細膩的文字所描繪出的場景之美,都被大量的對話及動態圖像取代了。

        除此之外,電影增加了許多自文字延伸出的圖像。例如:書裡的第五和第六個跨頁圖文字優雅地描繪出火車的行進及周遭景色,文字雖然是靜態的,不過卻讓人覺得跨頁圖似乎變成了會動的油畫。而在電影中,這二個跨頁圖以一連串的快速動作畫面呈現,再加上書中所沒有的陡峭的軌道,藉由IMAX 3D
的影像,將原本平面的彩色圖片,立體的呈現在觀眾眼前,似搭雲霄飛車般高低起伏的火車行進,讓人覺得身歷其境,就如同書裡文字所描繪的「它越跑越快,就像雲霄飛車似的爬過高山,鑽過山谷」。動態的影像不若文字的細膩優雅,但卻呈現出不同於平面文字加圖像的動感及快感。





夢境美vs.真實美

        電影裡雖然保留了不少和書裡雷同的圖像,但二者在呈現圖像的手法上完全不同。艾斯伯格的繪圖就和文字一樣細膩,《北極特快車》裡所有的繪圖皆是以跨頁圖呈現,顏色暗沈,飽合度也不高,呈現出一種如夢境般的場景,而每一頁跨頁圖的邊框,彷佛將讀者框進艾斯伯格所創造出的夢境。  

        艾斯伯格用較亮、飽合度較高的顏色描繪燈光,這些只出現在房屋及火車窗戶的光線,及室外的月光,彷彿像是舞台上的聚光燈,除了讓多是以特寫境頭放大的圖像更有戲劇感,也為圖像注入一股真實感。光線的強烈對比,巧妙地呈現出介於夢境與現實之間的意境,也保有了聖誕夜及聖誕老人的神祕感。

        光線明暗的對比,在電影裡反倒不明顯。節奏感快的動態圖像,讓人感覺不出書裡所呈現的介於夢境與現實的意境;而
影片裡滿天的雪花也不若書裡的雪花為圖像增添一絲夢境的意味,反而隨著3D的特效,讓人覺得很真實,彷彿雪花就好像從天而降。
        
        電影尾聲的情節似乎也是要加深一切的真實性,小男孩比利回到家後,收到的禮物和他在北極看到的是一樣的,暗喻著這趟拜訪聖誕老人的旅程的真實性。電影的確是成功的將艾斯伯格的
《北極特快車》詮釋為一趟真實的旅程,但繪本裡介於現實及夢境間的朦朧之美,遠勝電影的表現手法。 
 
        
        雖說
《北極特快車》電影裡增添的故事情節有些壟長,也破壞了書裡介於夢境及真實間的神祕色彩;但總體來說,《北極特快車》仍不失為一部成功改編自繪本的電影。


參考書目

‧克利斯.凡.艾斯柏格,張劍鳴譯,《北極特快車》,台北:上誼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Doonan, Jane, Looking at Pictures in Picture Books, S. Woodchester: Thimble Press, 1993.

註:

本篇文章刊登於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2006年9月份月刊。
感謝編輯黃百合小姐校稿及增加副標。
很想再加寫其他觀點,但礙於結稿時間急迫,有空再做修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oodman 的頭像
    woodman

    生活,在童書裡

    wood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