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7日第一起倫敦地鐵大爆炸時,我人正在倫敦,雖然並非處於案發現場的市中心,雖然周圍的人們都很鎮定,但是電視上不斷更新的快報及報紙上斗大聳動的標題及照片,讓我微微覺得不安。幾個月之後,閱讀How I Live Now,書裡提及倫敦地鐵站發生爆炸,看到這一段,頓時覺得毛骨悚然,一時之間弄不清這是作者的deja vu,還是我的。How I Live Now出版於2004年8月,比真實的爆炸案早了快一年,這樣巧合性的情節,讓我瞪著那短短的四行字發愣了好久。


每一場戰役都有它的轉折點,就如同在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會遇到轉捩點。2004~2005年在倫敦的生活也算是我人生中的轉捩點,而有厭食症的黛西(Daisy),在十五歲這年離開了她生長的紐約曼哈頓,前往英格蘭拜訪阿姨及表兄弟妹,這趟旅程改變了她所有的認知及生存方式。

黛西慢慢開始適應了鄉村生活,也和表兄弟妹建立了情誼,更和小她一歲的愛德蒙表弟陷入了愛河。當黛西的阿姨因公差前往挪威,沒有大人管束的農莊對黛西和艾德蒙來說彷彿如同伊甸園一般,二人的感情完全不受任何世俗限制。好景不長,戰事爆發,五位表兄弟姊妹被分送到不同的地方安置。為了能再和戀人艾德蒙相聚,黛西帶著表妹逃離了被安置的地方,展開了一趟長途跋涉的旅程,這是一趟成長之旅,也是一趟發現自我之旅,我們看到黛西從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青少年,轉變為一個懂得關心別人、體諒別人感受的生存者。一路支持著她繼續走下去的最大力量,是她對於另外四位表兄弟妹的愛,全書以黛西為第一人稱的口吻書寫,更深刻地呈現出黛西的轉變。

How I Live Now榮獲英國2004年的衛報兒童小說大獎(Guardian Children's Fiction Prize)及美國圖書館協會2005年「普林茲文學獎」金牌獎( The Michael L. Printz Award),為作者梅格‧洛蒐夫(Meg Rosoff)的第一本小說。她的文筆流暢,敘述優美,成功地描繪出書裡角色的情感,不過她的句子大多過長,且沒有標點符號,讀起來有些吃力。由於是以黛西為第一人稱呈現,且黛西也是一位以自己我中心、憤世嫉俗的青少年,How I Live Now在出版後曾被不少書評拿來和麥田捕手(The Catch in the Rye)比較,不過洛蒐夫反倒說影響她寫作的事實上是麥德琳‧蘭歌(Madeleine L'Engle)的《時間的紋路》(A Wrinkle in Time)。 我的確可以在黛西的身上看到梅格的特質(時間的紋路裡的小主人翁),一樣地有意志力,一樣地契而不捨。

作者梅格‧洛蒐夫1956年出生於美國波士頓,畢業於哈佛大學。類似黛西的情況,洛蒐夫在1989年時從紐約搬至倫敦,此後便定居在英國。由於How I Live Now以第一人稱書寫,難免讓人猜測本書是否為自傳,本書雖不是自傳,但故事裡喪失親友的情節和洛蒐夫當時創作How I Live Now的心境相呼應,她的妹妹那時因罹患乳癌去逝。妹妹的去逝讓洛蒐夫體認到,人應該即時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於是她便辭去工作,寫了How I Live Now。不過就在書即將要出版前,她被診斷出罹患乳癌,所有洛蒐夫的姊妹都患有乳癌,到目前為止,她的病情算是穩定地被控制住了。

★參考資料/照片來源:
Living in Dangerous Times
How I Live Now

★關於本書的二三事(我手中的版本):
How I Live Now
Meg Rosoff
Publisher: Puffin Books
ISBN: 0141318015
DATE: JUN. 30 2005
First Published 2004
PAGE: 224pages

•本書尚未有中文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ood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